English

英雄的背面

●寒窗试笔
1998-11-22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我们的少年时代是在对英雄的膜拜和对做一名英雄的憧憬之间度过的。因为我们生长在一个盛产英雄的国度,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让我们钦佩,使我们敬仰。

英雄的形象曾经是完美的,这种完美来自于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书本上的宣教。在作家笔下,李自成、张献忠不仅仅是农民起义的英雄,同时他们还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相当完美的人格力量。然而,李自成的狭隘与多疑,张献忠的凶狠与残忍却又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好像一个人一旦成为英雄,那么他的一切就要罩上美丽的光环,除了光彩还是光彩。

小时候,我对水泊梁山上的108位英雄好汉情有独钟。他们杀富济贫,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因而,一部《水浒传》百读不厌。然而现在重读,又觉得这些英雄好汉的英雄事迹值得推敲,让人在读着过瘾之后感到心惊胆颤。武松,这位打虎英雄可谓家喻户晓,他的英雄事迹也被传颂了一千个年头,痛打蒋门神,景阳岗除恶虎,血刃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无不叫人拍手称快。然而,为了一解自己身遭陷害的怨恨,他一口气杀了张都监一家19口。《水浒传》为我们详细地叙述了武松杀人的全过程。武松在杀过张都监的妻子后,发现她仍然在血泊中呻吟,就过去按住,要割下其头颅,却难以如愿。于月光下查看,发现刀已砍钝,于是他到厨房里找了一把好的刀,又连杀了6个妇女。在他杀的人中,固然有他的仇人,可也有无辜的儿童、奴婢、厨师、马夫等等。与武松相比,好汉李逵更是杀人杀出了快感。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李逵杀了一些该杀或者似乎该杀的人,可葬身在他斧下的还有那么多无知的老幼和贫贱的佃农,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李逵的杀人过程所包含的是非感很含糊,他对敌我善恶的分辨完全取决于他的“义气”和他是否“快活”。于是,当人们和李逵一样津津乐道于他斧刃下的“英雄事迹”时,却往往忽略和模糊了自己的立场,就如同我们虽然不会去吃什么人肉包子,但却很少有人觉得制作人肉包子的孙二娘是个凶神恶煞,反之,倒觉得这个女人泼辣得有些可爱。

英雄,好像只要他是英雄,那么他的所作所为便都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其实,人无完人,所谓英雄,自然也不可能就高大得不着边际。比如岳飞镇压过杨幺起义,左宗棠镇压过太平天国,但谁也不能否认岳飞守土抗金和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英雄事迹。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时代,因而所谓英雄与笨蛋往往只是体现在那个最终的结果之上,即使有人手里攥着的是一块沾满鲜血的黄金,只要他最终得到了这块黄金,只要他用清水稍许清洗一下,人们便会很快地被眼前的光泽所炫目,所迷醉,所倾倒,便会自然而然地淡忘掉了那曾经掩盖过这光泽的鲜血。这似乎真的有些残酷,却无法回避。正如同许多的结果看似那么不合理,可结果又那么难以改变,若干年后,人们记住的只能是这个结果,所承认的只能是这个结果。于是,英雄与坏蛋之间的位置就这么轻易地错位了。

武松、李逵等好汉的兵刃之下有着不少冤魂,可他们好歹敢做敢当。正如武松杀了张都监一家后在墙壁上写下的:“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有的人,为了那个最终的结果不择手段。成功了,什么样的腥臊都能拿钱给洗去,把“打家劫舍”说成是替天行道,这叫“打造”英雄。

看这样的“英雄”,我们要有“第三只眼”,才能看到背面。

点评:这是一篇很有独到见解的议论文章。作者观察问题角度独特,观点深刻,特别是对当代人以结果论英雄的议论虽然言语不多但确实戳到了“一类人”的疼处。

本文的缺陷是文字不够精炼,编辑虽然作了删节仍然感到前半部太长,而精彩的部分反而一带而过。某文如果想成为投枪,应该尽量地短小,才显得更有力。所谓一针见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